人物名片:
冯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9月8日,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冯小明,以其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的杰出成果,与马大为、周其林两位科学家摘得“物质科学奖”。这也是未来科学大奖首次将“物质科学奖”颁给化学领域的科学家。
坐得冷板凳 潜心磨一剑
相比巨大的荣誉,冯小明及其团队的科研起步却显得颇为坎坷。自1999年开始手性双氮氧类不对称催化剂的研究,直到2007年成果初显,冯小明整整坐了8年的冷板凳。他坦言:“这8年其实很困难。因为当时大量的同龄人都有高水平的成果出来了,我还在这里面不停地痛苦探索。”
但在冯小明看来,这种痛苦又是必然的。“这个是没办法的,做科研不可能没有困难。做研究是把未知变成已知,中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大量的东西都是失败的。像大浪淘沙一样,大部分都留不下来。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坚持还是放弃的选择。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成功,可能再坚持一下就做成了,也有可能永远不成功。”
作为课题组带头人,冯小明教授承受的压力是多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心理压力,也要随时掌握、评估太阳集团网站入口官网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学生面临的压力。
“虽然突破很难,但是一旦有了这个突破,就会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引发一系列的后续进展。”回忆起起步时的艰难,冯小明饱含感激之情。“我非常幸运,从很多前辈和朋友那里得到了非常多的理解和支持,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给我鼓励,通过聊天、讨论的方式帮我纾解压力,还尽己所能帮我出主意、想办法。在他们的帮助下,还有前前后后上百位参与研究的学生的努力下,我们课题组才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冯小明说。
不说漂亮话 不做样子活
“实事求是”是冯小明一直坚持的人生准则。“我们化学学科是实验科学,研究成果就是要拿来做产品的,不能有半点虚假。这中间“实事求是”极其重要,不光是科研,还有做人。”
冯小明的一位学生表示,在开组会和日常交流时,冯老师经常强调科研成果是否经得起检验,是否可重复。“比如我们课题组就有一个硬要求,凡是有东西出来,肯定要请另外的同学或者老师重复做,只有重现了,这个数据才能作数。”
冯小明认为,课题组能够发展到今天,文化建设功不可没。在第一理科楼南三楼办公室走廊的墙上,张贴着冯小明对课题组的要求:智慧,勤奋,诚信,自信,抓住机遇,走向成功;坚定信念,敢于创新,实事求是,强化责任。32个字,不仅告诫学生,更是要求自己。
冯小明不仅强调理想信念,还看重社会责任。“理想信念不是什么空话,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定位。可以说一个人取得了什么成绩,对家庭有什么付出,对父母有什么回报,对国家有什么贡献等等,都是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同时,在个人的事业成长之外,也一定要记住我们每个人都负担了公益的责任。不能等别人做好了你去享受,只有人人把自己的责任尽到,这个集体就会运转得好,反过来也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上得了书架 进得了货架
“化学永远是一门中心的、充满活力的实用性学科。”谈到科研,一直沉稳严肃的冯小明一下来了热情。“物质的产生离不开化学,可以说人类存在一天,化学就存在一天,但还有非常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我们做的工作不但要关注‘化学的今天’,就是把自然界现有的东西研究透彻;同时我们更要去思考‘化学的明天’,要在老的自然界旁边又建立起一个新的自然界。因此就我个人来讲,可能这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情了。”冯小明说。
当前,冯小明依然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有用性,是我评判研究价值的四条标准。基础理论研究也是一样。虽然理论成果并不能直接投入使用,还要经过工业化研究才能实现产业化。但是理论研究为工业化研究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冯小明又继续说道:“所谓有用性,就是我们的研究成果既要进教材、上书架,也要投入实际、进货架。”冯小明团队的研究正是实现了这一标准,其发展的催化剂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应用在他们的研究中,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北京大学等。
谈到下一步的科研计划,冯小明表示将会继续深化在不对称合成领域的研究,向“100%的转化率和零废物排出”的目标不断靠近。(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