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优秀奖获得者代表领奖。
范国滨院士致辞。
近日,四川省科协“一流学术活动”培育示范项目——新能源与储能系统会议(neessc 2023)在绵阳举行,来自国内外30余个高校、研究院所、高新企业的230余名专家学者、青年学生、企业家齐聚一堂,共探新能源与储能领域关键技术和前沿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国滨、西南科技大学校长黄琦出席会议并致辞,西南科技大学教授王顺利主持会议。
范国滨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能源战略新部署。此次会议旨在面向国内外师生和科研人员开放交流渠道,促进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学研结合,推动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等领域新能源及储能系统控制相关研究成果的长远发展。他表示,大会将积极响应《绵阳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试行)》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以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为引领,推动实现城市更新可持续化,增强城市永续发展动力。他希望,国内外科技工作者能够加强高水平开放交流与合作,积极营造“包容、开放、协作”的创新环境,为中国科技城注入更多新动能。
黄琦在致辞中指出,西南科技大学自1952年建校以来,始终坚守科教报国使命,立足绵阳科技城,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之路,为服务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学校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站在更高起点推进能源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共同推动国家能源领域科学研究与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12位专家学者围绕新能源测控、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系统、电池健康、状态估计、管理系统设计、电化学技术等主题作了精彩报告,分享研究成果、研讨最新进展。
“节能减碳无法做到一蹴而就。我们以类似倒排工期的方式,从2030年、2060年往前计算,希望通过综合调控,逐步把能源连接起来形成互补,实现一体化利用……”黄琦以“脱碳之路:综合可再生能源系统”为题作了主题报告。“要实现‘双碳’目标,一是要节能,二是要降碳。”黄琦介绍,立足于“双碳”目标,他和团队做了大量研究,综合分析了用户消费习惯、技术的成熟度、节能降碳成本等限制因素,并对比分析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节能降碳、能源转型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备过渡性的“综合可再生能源系统”,力求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行之有效的太阳集团网站入口官网的解决方案。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王六平也作了精彩分享,她以“可再生能源系统pid控制的自动整定”为题,介绍了新能源领域三种转换器的运作原理及控制系统在新能源领域可发挥的作用。“新能源应用需要用到电动机和转化器等设备,如我们在将风能、太阳能等并入电网的过程中,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王六平说,随着电动机、转换器等设备使用年限增加、老化,性能指标无法满足使用需求,虽然可以更新设备,但需要付出的成本极高。控制系统能在其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我们用‘pid控制系统’对设备参数进行重新整定,可以改变设备性能指标,从而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年限的效果。”她介绍道。
与黄琦、王六平聚焦能源调控不同,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陈立平以电池为切入点,作了题为“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锂离子电池建模与状态估计”的报告,从新能源汽车发展与电池应用的背景介绍引入,深入探讨了分数阶微积分在维持锂离子电池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的作用,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此外,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胡维昊、天津大学副教授肖迁、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庞辉、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柏祥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汪玉洁、清华大学刘立舟等专家分别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及其在可再生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多电平电池储能系统运行控制与其应用”“高级电池管理系统——电化学机理模型下的状态估计与温度检测方法研究”“面向可制造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开放及应用”“智能锂离子电池管理与控制:关键问题及应用”的报告;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carlos fernandez,丹麦奥尔堡大学博士金思宇也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大家分享了“锂离子电池多时段健康状况评估研究”“脉冲电流充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的退化机制”相关内容;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蔡仕云作了题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的报告。
据悉,此次大会共征集新能源与储能领域相关论文约100篇,通过评委会评审,共评选出21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5名,并现场颁奖。
“非常荣幸能够获奖,感谢主办方对我们团队科研成果的肯定,我们将再接再厉、再创成果。”论文优秀奖获得者蔡仕云说,此次参会不只是收获了获奖证书,更多的是扩展了思维。“专家们的分享很精彩,对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方式方法。”
新能源与储能系统会议(neessc 2023)由绵阳市委组织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给予支持,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市涪城区委组织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等11家单位联合举办。